入秋轉涼,不少人會出現手腳冰冷、面青唇白等症狀,這些都可能是血虛所致,當中又以女性為主。由於每月月事、產子虛耗甚多,但只要透過服用滋陰補血的中藥,增加體內血液生產便能有所改善。
補血藥中,不得不提的是阿膠,自古已跟人參及鹿茸並列為三大補品,並有「補血聖藥」之稱;既有滋陰、補血、調經及安胎等藥效。西醫角度裡,阿膠則含逾 18 種氨基酸,能調節人體代謝平衡,刺激免疫系統及造血機能。
阿膠製作極為繁複,是以體格壯健及皮部厚實的關中驢的驢皮,經過多重工序再煉製成條塊狀作保存。產地以山東聊城市「東阿縣」最著名,原因是當地泉水屬性寒涼,與驢皮性溫相對,混和調製可達到水火相濟、陰陽平衡之效。
由於近年阿膠備受追捧,因此便有商人魚目混珠,混雜馬皮或牛皮等作原料製作,質素低劣之餘,更可能影響服用者健康。消費者要憑外表分辨真偽並不容易,最簡單還是光顧有商譽及有醫師駐店的大型藥店,位元堂更會定期為阿膠進行專業實驗室的基因測試,確保產品並無滲入非驢皮成分。有這樣的信心保證,消費者才不致於枉費金錢。
對於新手媽媽來說,家裡添了一個新成員,是每個家庭最幸福愉快的事!
但產後身體虛弱,需要好好調理,同時還要應付餵養孩子的重大轉變,不少新手媽媽都可能出現各種身體不適或毛病,諸如胎盤殘留、惡露不止、炎症或情緒波動等,不得不一邊餵飼母乳,一邊服用藥物調理。很多媽媽會擔心,服用中藥會否影響寶寶健康?怎樣喝才更安全?
傳統產後調理中藥,安全也可靠
為產後婦女調理,中藥已有數千年歷史:諸如化瘀生新、溫經止痛用生化湯、促進母乳可以服用八珍湯,促進子宮收縮及預防感染可服用十全大補湯及四物湯、產後陣痛則可用芍藥甘草湯等,這些補身藥方都是在悠久歷史下驗證出安全可靠的複方配搭。
不適忌用偏方,應由醫師診斷
至於哺乳期間不幸患病,只要尋找正規的中醫師,向他表明自己正處於哺乳期,醫師便能根據體質開藥,確保用藥溫和安全。因為每種中藥各有特性,自行抓藥或找偏方服用,有機會影響身體調養及乳汁質量。
例如,大黃會引起盆腔充血、陰道出血,還會使乳汁變黃,容易引起寶寶腹瀉;炒麥芽、逍遙散及薄荷等中藥,則有回奶作用,也都是哺乳期間新手媽媽忌用的,中醫師都懂得避免選用這些藥材。
若想進一步減輕寶寶攝取濃度,可選擇在哺乳後才用藥,或在喝中藥 3 小時後再餵哺,避開藥物濃度的高峰期,這樣便能更安心放心吧!
轉天氣,鼻子不是鼻塞鼻癢、打噴嚏就是鼻水長流,告訴你原來季節已轉。鼻敏感是香港人常見的小毛病,在轉季天氣每每定時出現,原來這跟體質也有莫大關係。
中醫角度上看,秋燥傷肺陰,令人口乾舌燥。如果肺氣虛,則有鼻水長流、狂打噴嚏等肺虛型鼻敏感病徵了。針對秋冬發作的鼻敏感症狀,日常食療調理可以服用冬蟲夏草,重點在補肺益腎。冬蟲夏草藥性平和,能扶正益氣,改善臟腑虛弱。只要肺氣充盈,體內正氣能抵禦寒氣入侵,津液不外流,自然就大大減少誘發鼻敏感了。
選購冬蟲夏草時需留意,最優質的蟲草以西藏與青海品質最好。由於產量稀少,近年價錢也有增無減,也吸引了很多不法商人以各種手法,把次貨充常優質貨來發售。
位元堂不單定期對來貨作實驗室安全檢測,也有專業藥材採購團隊,以人手為每支冬蟲夏草做檢驗,確保質素達到國藥級標準。所謂一分錢一分貨,便宜莫貪,錢財損失事小,得不到應有功效事大呢。
初秋飲菊 紓緩眼乾眼澀
踏入10月,天氣也慢慢變得乾燥。若再加上經常捱夜,又長時間看電腦及手機屏幕,那就更容易出現眼乾眼澀等問題。
想要紓緩症狀,並為秋日解燥、冬日清火並不困難,也不用吃甚麼猛藥,只要泡一杯胎菊茶就可以。菊花是常用中藥,味甘苦,性微寒,並有疏風、清熱、明目、解毒等功效,《本草綱目》也載有「菊之品九百種」,以杭菊、亳菊、滁菊、懷菊四大名菊最有名,功效各有不同,但又以產地為浙江的杭白菊排於首位。
說起杭白菊,很多人以為盛放中採摘下來才最有藥效,其實不然。在杭白菊未完全張開時被採集,再通過蒸、曬等程序,製成可供沖泡的菊花,這種菊花稱為胎菊。10月末採摘的第一批質量最好,真品的乾花形態整齊、花瓣內斂蜷曲、色澤金黃、花蜜味香甜濃郁,只要用手指輕捏,花蕾便會化為粉末,這種胎菊是杭白菊中最上品的一種,古時曾用作貢品,營養價值與藥效都高於杭白菊,價格也較貴。
泡胎菊茶的方法很簡單,只要在玻璃杯中加入4至5枚胎菊,加入熱水大半杯,焗製5分鐘即成,也可另加6至7粒杞子沖泡。胎菊茶味道純正濃烈,色澤金黃,更有花蜜清香,泡久了也不會散開。惟需注意,脾胃虛弱者不適合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