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以「辨症論治」為治療之根本,要治理疾病首先要了解其症徵,再對症下藥。初秋為上呼吸道疾病患病的高峰期,咳嗽乃其症徵之一,認識咳嗽的症狀和特點,可分以下兩方面:
首先,了解咳嗽的時間、頻率、性質、聲音及令其病徵加重的有關因素。
如咳嗽急劇、聲重、白天咳嗽時間多於夜間或咽癢而咳者,多為外感風寒或風熱,呼吸道受到感染而起;咳聲嘶啞、咳嗽來得快、病勢急而有發熱者,為外感風寒、燥熱或上呼吸道急性感染;咳嗽時間來得緩慢者和咳嗽時間長者,為陰虛或氣虛;咳嗽聲音粗強者,為風熱或痰熱內傷津液所致;咳嗽聲低、氣弱者,屬虛、偏寒;咳嗽聲音響亮,屬實、偏熱或燥熱;早晨咳嗽陣發加劇、咳嗽聲音強,但咳出痰後而咳嗽減者,多為濕痰或濕痰化熱的咳嗽;午後黃昏咳嗽加重或夜間有單聲咳嗽,輕徵短促者,多屬陰虛或肺燥;夜卧咳嗽加劇及持續不停,甚至不能平卧,坐起咳嗽、少氣或氣喘者,為久咳至喘的虛寒症;飲食肥甘、生冷、寒凍,而令咳嗽加重者,為痰濕;氣機不暢、情志鬱袪、精神受刺激、發怒而咳嗽加重者,為氣鬱與痰火咳嗽;勞累、受凍後加重咳嗽者,多為痰濕與虛寒。
剛踏入初秋季節,天氣明顯轉涼,氣候也開始變得乾燥。特別在人煙稠密的公共場合或公共交通工具上,經常聽到身邊的人不能自忍的咳嗽。他們很可能已患上呼吸道疾病。
咳嗽為上呼吸道疾病,上呼吸道是包括鼻、鼻道、鼻竇、咽喉和氣管。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慢性支氣管炎、支氣管擴張、肺炎、慢性咽喉炎等,多數伴有咳嗽的症狀。
咳嗽在中醫學裏主要分為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兩大類;外感咳嗽是由六淫外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肺及上呼吸道引起;內傷咳嗽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傷及肺部。咳嗽跟氣與痰有極大關係。有聲無痰為咳,有痰無聲為嗽;有聲有痰為咳嗽。
通常外感咳嗽由六淫不正之氣侵襲肺及上呼吸道所引起。但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時之氣有所不同,所受之邪有異,因此咳嗽所表達之症狀亦有別:冬寒、春溫、夏濕、秋燥。四季皆以風寒咳嗽為最多,固外邪入侵人體是以風邪為主導。外感咳嗽以風為主導,風邪所引領的寒邪、熱邪、濕邪、燥邪,會相應產生風寒、風熱、風濕、風燥等症狀的咳嗽。
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
中醫按照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特點,從飲食方面進行調養和健身。
春天 以養肝清肝為主,以清除冬天吸收的多餘物質,適宜食用清熱毒的板藍根、金銀花或疏理肝氣的陳皮、平息肝風的杭菊等。
夏天 以消暑熱、祛暑濕、生津為主,以預防中暑、調和脾胃,所以適宜食用西洋參、霍生石斛、麥冬、荷葉、扁豆等益氣生津藥材。
秋天 以養陰、生津、潤肺為主,以滋養潤燥、補中益氣,適宜食用西洋參、人參、北沙參、百合、玉竹、天冬等清潤之品。
冬天 以補腎、益氣為主,以提高免疫力、強化體質,適宜食用人參、冬蟲夏草、鹿茸、燕窩等固本培元補品。
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詳情請向您的位元堂中醫師查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