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之前探讨了上呼吸道疾病的起因及成因后,今篇,从防患于未然,预防咳嗽进行说明及探讨。
“治未病”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。 “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”意思是指预防胜于治疗;如已经患病,则必须防止病变,亦即说明病向浅中医。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、最超前的思想。它把人们的认知带入“无病世界”的最高境界。
咳嗽的发生主要是六淫外邪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 引起,“虚贼邪风,避之有时”,对于幼童和年老体弱者,应加以注意防寒、防焗、保暖,保持生活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及空气流通。于上呼吸道疾病流行的高峰期,应尽量避免到人烟稠密的地方,于公众场所可带上口罩,以减低患病的机会。由于气候突变反常,乍寒乍暖,气温于短时间内由高转低、由燥转湿,这些外因更容易诱发上呼吸道疾病及咳嗽,幼童和年老体弱者更应多加注意。
中医经典提倡「饮食有节」、「起居有常」、「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」为防病保健提供理论基础。饮食、起居、作息、精神情志和健康,与疾病是有着互相影响的关系。饮食方面对咳嗽的发生是有极大的影响。咳嗽痰多的患者,不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,以免伤脾,酿湿生痰。风热气火、风燥、肺阴虚咳嗽者,不宜食香燥、辛辣油炸之食物及饮酒,以免伤阴助热。阳虚、虚寒、夜间咳嗽者,戒食生冷、寒冻食物。作息方面,应多注意作息时间,建议早睡早起,切忌太晚进睡。日常生活方面,应适当参加体育运动,增强体质,调节情志。戒掉不良习惯,如抽烟。最后,建议在咳嗽缓解期间,根据不同体质的咳嗽,用以合适其体质之汤水作调理。体质增强,咳嗽自然易于痊愈及不易患上。
中医以「辨症论治」为治疗之根本,要治理疾病首先要了解其症征,再对症下药。
秋冬因天气干燥进入寒冻寒冷,为上呼吸道疾病患病的高峰期,咳嗽乃其症征之一,认识咳嗽的症状和特点。
上篇,从咳嗽的时间、频率、性质、声音及令其病征加重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说明;今篇,从引起咳嗽的重要因素-痰,分析其颜色深浅、痰质浓清、痰量多少及痰的味道,加以探讨及了解。
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,如风燥犯肺的症状有干咳、无痰或痰少而黏状成丝或痰中有血丝;如肝火犯肺症状的上气咳逆阵作、咽干、常感痰滞咽喉、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;如肺阴虚症状的干咳、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;痰多的属湿痰,如痰湿蕴肺症状的咳嗽反覆发作、痰多、因痰而咳、痰出咳平、痰黏腻或稠厚成色,色白或带灰色;痰热郁肺症状的咳嗽、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、痰多、痰质厚或稠黄,略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;风寒袭肺症状的咳嗽,痰多而色白、带有稀少泡沫;痰白稀薄多为虚寒;痰白稠厚易出多为湿;痰黄而稠者多为热;痰白质黏者多为阴虚、燥热;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、寒;略吐血痰、多为肺热或阴虚;有热腥味或腥气的为痰热;味甜者属痰湿;味咸者属肾虚。
中医以「辨症论治」为治疗之根本,要治理疾病首先要了解其症征,再对症下药。初秋为上呼吸道疾病患病的高峰期,咳嗽乃其症征之一,认识咳嗽的症状和特点,可分以下两方面:
首先,了解咳嗽的时间、频率、性质、声音及令其病征加重的有关因素。
如咳嗽急剧、声重、白天咳嗽时间多于夜间或咽痒而咳者,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,呼吸道受到感染而起;咳声嘶哑、咳嗽来得快、病势急而有发热者,为外感风寒、燥热或上呼吸道急性感染;咳嗽时间来得缓慢者和咳嗽时间长者,为阴虚或气虚;咳嗽声音粗强者,为风热或痰热内伤津液所致;咳嗽声低、气弱者,属虚、偏寒;咳嗽声音响亮,属实、偏热或燥热;早晨咳嗽阵发加剧、咳嗽声音强,但咳出痰后而咳嗽减者,多为湿痰或湿痰化热的咳嗽;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,轻征短促者,多属阴虚或肺燥;夜卧咳嗽加剧及持续不停,甚至不能平卧,坐起咳嗽、少气或气喘者,为久咳至喘的虚寒症;饮食肥甘、生冷、寒冻,而令咳嗽加重者,为痰湿;气机不畅、情志郁袪、精神受刺激、发怒而咳嗽加重者,为气郁与痰火咳嗽;劳累、受冻后加重咳嗽者,多为痰湿与虚寒。